自然景物,本身是客观的。人眼中的景物,则是带了主观色彩的。我们描写景物,常常是为了传达内心的情感思想。这就是“一切景语皆情语”,是“以我观物,物皆著我之色彩。”眼中景,心中情,文章是传达情感思想的载体,作者笔下的景物也是传情载体。景物描写要美,要能准确传达作者的内心。在此举几例名家名作中的景物描写,供同学们参考。
朱自清《梅雨潭的绿》:
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。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;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。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。那瀑布从上面冲下,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,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。岩上的有许多棱角;瀑流经过时,作急剧的撞击,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。那溅着的水花,晶莹而多芒;远望去,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,微雨似的纷纷落着。
本段写梅雨潭的瀑布,从瀑布的声音、形态、色彩和光影等多个角度进行描写。视角从仰视的云到瀑布周边的岩石和草,再到瀑布本身。几次用了比喻的修辞,让瀑布更加生动鲜活。这样一个描写,让我们真切感觉到梅雨潭瀑布的样子,也传达出作者内心对这瀑布的爱。描写形象,生动,具体可感。
朱自清《荷塘月色》:
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,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。叶子出水很高,像亭亭的舞女的裙。层层的叶子中间,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,有袅娜地开着的,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;正如一粒粒的明珠,又如碧天里的星星,又如刚出浴的美人。微风过处,送来缕缕清香,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。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,像闪电般,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。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,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。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,遮住了,不能见一些颜色;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。
这是朱自清先生笔下一幅绝妙的荷塘夜景图。我们多数人应该都见过荷塘花开,同学们可以想一想如果是你站在荷塘边上,眼里和笔端会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。细腻丰富的笔触描绘出荷塘的美好和宁静,比喻和拟人用得恰到好处,通感手法更是别致。形声色态,远近高低,画面鲜活饱满,景美而静,让作者的内心也渐渐走进宁静美好。
郁达夫《故都的秋》:
北方的果树,到秋天,也是一种奇景。第一是枣子树,屋角,墙头,茅房边上,灶房门口,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。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,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,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,正是秋的全盛时期,等枣树叶落,枣子红完,西北风就要起来了,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,只有这枣子、柿子、葡萄,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,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,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。
作者以枣树为主角,进行细致的描写刻画,用七八月之交果实的成熟突出自己对北国清秋佳日的爱。还用了西北风和沙尘灰土作对比,突出清秋佳日之美好。
老舍《想北平》:
至于青菜,白菜,扁豆,毛豆角,黄瓜,菠菜等等,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。雨后,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。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。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,西山的沙果,海棠,北山的黑枣,柿子,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! 哼,美国的橘子包着纸,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,还不愧杀!
老舍想念的北平,瓜果蔬菜丰富鲜美,韭菜叶上的泥点,玉李皮上的霜儿,青菜摊上花花绿绿诗似的美丽……如今身在北京的我,也依然能感觉到老舍先生笔下的这般景致,感受到他对北平的深爱。美国橘子的“愧杀”,老舍从心底发出的“哼”,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老舍对北平的自豪和爱恋。
钟敬文《碧云寺的秋色》:
叫我最难忘情的,是罗汉堂前院子里靠北墙的那株缠绕着大槐树的爬山虎。……它的枝条从槐树的老干上向上爬,到了分杈的地方,那些枝条也分头跟着枝桠爬了上去,一直爬到它们的末梢。它的叶子繁密而又肥大, (有些简直大过了我们的手掌),密密地缀满了槐树的那些枝桠。平常的时候,我们没有注意到它跟槐树叶子的差别。因为彼此形态上尽管不同,颜色却是一样的。几天来,可大不同了。槐树的叶子,有一些也渐渐变成黄色,可是,全树还是绿沉沉的。而那株爬山虎的无数叶子,却由绿变黄。变赤。在树干上、树枝上非常鲜明地显出自己的艳丽来。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。那些深红的、浅红的、金黄的、柑黄的……叶子都闪着亮光,人们从下面向上望去,每片叶子都好像是透明的。它把大槐树也反衬得美丽可爱了。
一棵缠绕在大槐树上的爬山虎,在秋天,在作者的笔下,成了主角。从它的形态、动作、颜色的变化以及叶子在秋日阳光里的闪亮透明,我们看到了一幅美丽动人的秋色图景,感到了作者对此景的深深迷恋。
景物描写,需要鲜活生动,需要细腻多彩。景物的形声色态,高低远近和主次要明确具体。描绘景物时动词、形容词以及比喻拟人对比等多种手法的运用,能让景物饱满立体。好的描写,精彩纷呈,能传情达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