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俗
年年岁岁,岁岁年年。不管长到多少岁,每个人对过年都有一份难忘的记忆。年,是增长的年岁;年,是岁月的轮回。
放鞭炮
年三十前,我妈会给我和弟弟妹妹一笔小钱,把过年买鞭炮的任务交给我们。我妈交待:买四挂鞭过年,年三十一挂,大年初一一挂,小年一挂,元宵节一挂。她说,这几挂鞭炮放完,便意味着年走了。新的一年又开始了。
我们手里紧紧攥着钱,伸长了脖子在卖鞭炮的摊子前挑来挑去,先要把四挂鞭炮的价格算好,鞭炮头多的自然贵,我们挑选的要求就一降再降,因为我们还想留一点钱,再买点掼炮、大干和小烟花,然后心满意足的抱回家。
年三十晚上,辞旧迎新的时辰,按照我妈的吩咐,取出一挂鞭炮,找来一根竹杆,用细麻绳把鞭炮一头扣在竹杆头上,让鞭炮长长地挂下来,我弟弟扛着竹杆,我负责点燃火信,妹妹太小,伸头缩脑站在远一点的地方,捂着耳朵,作出随时准备逃跑的姿势。我瞄准火信划着了火柴,刺啦刺啦响,我对弟弟说,快跑。他听到指令,撒开腿扛着竹杆满院子跑,身后是辟叭辟叭闪亮的鞭炮声。很搞笑的是,有时候我因为太紧张,火信还没点燃,就让他快跑,跑了两圈,等他发现鞭炮压根没炸,又气鼓鼓的扛回来,我们笑得眼泪都出来了。然后,再放大干,这玩意冲劲大,得找两块砖头夹紧它,防止它倒了伤人。它像小火箭一样,刺溜一下就冲天上去了。
年初一,口袋里塞上一点掼炮,去拜年。路上看到小伙伴,就骄傲地掏出一个,往地上一掼,由此引来一批小孩,原来大家口袋里都有掼炮,你掼一个,我掼一个,任孩子怎么淘,大年初一是不批评小孩的,所以玩得很尽兴。
晚上,也有人家放那种面盆一样大的烟花,那真是贼漂亮。隔多远都能看到,天空五彩缤纷,我们只要听到刺溜刺溜的声音,再冷也从被窝里爬起来,站在院子里看绚烂的烟火。
开口糕
有一年过年,乡里糕厂做糕,当时二姨家的余茂娟二姐就在里面做糕,她在晚上悄悄带我进去看过做糕。我们进入一个类似库房的大通间,里面有好几口大水缸,依稀记得用黏米碾成粉,加温水加糖后揉成细软的面团,然后装进像文件盒一样的模具里,再把模具放在热气腾腾的大水缸里来回荡,这是什么做法,我一直费解,但的确是这样操作的,最后拿上来,微凉后用刀砌成一块一块的薄片,糕就做成了。
留着过年的大糕,是不许前提拆的,年三十晚上临睡前,我妈才拆开一条糕,每人分一小块,配上糖果、苹果、瓜子花生之类的,分成三份,我们兄弟姐妹一人领一份,各自保管,吃完不许抢。我妈说,这叫开口糕,是留大年初一早上醒来的时候吃,寓意来年步步高升。大年初一早上,我们刚睡醒,都不敢说话,睡眼惺松就摸出枕头下面的开口糕,无比虔诚地吃完,完成这道神圣的程序,再起来吃元宝和万万顺。
写对联
“写对联”也是过年一大特色,那时候,少有印刷品,家家户户门上贴着手写对联。“送灶”过后,集市上就热闹了,天天有人赶集,小街上摊位要靠抢。我小姨夫写得一手好毛笔字,每到年关,他会写一些对联来卖,他离街上挺远的,要想抢摊位,就要起早。我妈想了一个主意,每天由我先扛一条长板凳去帮小姨夫占位置。
天还乌麻麻黑,街上已经传来人们匆匆的脚步声,我迷迷糊糊中被我妈催起来,扛起板凳去和小商小贩拼地盘。等小姨夫赶来,赶紧铺开摊子,摆好笔墨纸砚,拿出裁好的大红纸,小姨夫开始挥毫泼墨,诸如“万事平安幸福年,吉祥如意拜年顺”“人和家顺百事兴、富贵平安福满堂”,这些吉祥的对联很受欢迎,摊前挤满了买对联的人,我们忙得不亦乐乎,年的感觉就这样出来了。收摊前,小姨夫会给我家留下几副对联,年三十的下午,我妈打上一点浆糊,我负责把门窗都打扫干净,由我弟揭去上一年的旧桃符,贴上新对联,年的味道就扑面而来。
跳财神
跳财神是苏北农村的习俗。在我记忆中,大年初一,刚吃完早饭,门外就传来敲锣打鼓的声音,跳财神的来了。跳财神一般是二到三人,一人摇花船,一人敲锣,一人说喜话。花船装扮得花花绿绿,挂上红花绿叶,玩花船的人撑着花船,抹着雪白的胭脂,打上腮红,描着鲜艳的口红,穿着红袄子,随着身体的晃动,花船左右摇摆,前后晃荡。说喜话的人,配合花船的表演,说着吉祥如意之类的话,主家听着高兴,总要表示一下心意,条件好一点的,也会给几块零钱,大多数都是给馒头和米糕,就这样跳完一家又一家,爱看热闹的小孩子们,跟在花船后面,过了一村又一村。跳财神到谁家门前,寓意着这家来年财源广进,财神庇护,招财进宝。所以一般跳财神的到哪家门口,都不能怠慢,也不能拒绝,主人自然也是满心欢喜的接财神。
现在这种习俗慢慢退化了,农村过年也很难看到跳财神了。当时出来跳财神的,都是家里生活较为拮据,借此获得一些过年的食品,比如馒头、发糕,或者少量的钱。现在生活好了,没有人辛苦地走街串户跳财神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