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桥教育资源网,欢迎您

高考模拟作文题目解析:“善事父母为孝”及感恩教育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12-23 09:48:19     编辑: 霍霍老师 当前位置: 首页 > 作文大全 >


“善事父母为孝。”中华民族历史尊崇孝道,知恩图报也是作为子女的基本道德。

孔子主张守丧三年,是因为子女要报答父母对自己1-3岁的细心照顾之恩。孔子还告诫,若父母有错,应委婉劝阻;若父母不听,仍要恭敬,但不怨恨。

也有人认为,传统孝道的很多内容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。

对此你怎么看?请结合材料,联系现实,写一篇面对全校学生的在国旗下的讲话,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。

要求:自选角度,确定立意,自拟标题;不要套作,不得抄袭,不得泄露个人信息;不少于800字。

【试题分析】

这是一道考查对“孝”的认识的作文题,材料首先肯定了“孝”的意义,同时用孔子的观点引出一个具体行“孝”的例子,引导考生思考在肯定“孝”的精神的前提下,如何运用发展的观点看待“孝”的内涵变化,如何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如何行孝等。

【相关链接】

一、“孝”文化的起源

孔子说:“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不敢毁伤,孝之始也。立身行道,扬名于后世,以显父母,孝之终也。夫孝,始于事亲,中于事君,终于立身。”

孝,是仁爱的一种。最初层次的孝是对待其双亲的尊敬,最高层次的孝就是立身行道,立身就是修身立业而有为于社会,处世为人而行正道、明大德,以此彰显父母教诲有方。

孟子说:“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。”

原因:①农耕社会,男子的劳动价值更高;

②古代战争频发,而兵士都是男性;

③古代没有法治,为自保,看重血缘宗亲这种大家族的保护伞模式;

④古代社会频发战乱,生男孩也有利于防卫自保。

二、孝道的发展变化

在西方的认知当中,一旦子女成年以后,就要搬出去不能再和父母一起居住了呗,要自己独立生活。但是在我们的认知当中,有儿女可以等我们老了以后照顾我们,为父母养老这是子女应该做的事情,也是对长辈能够养育自己恩情的回报。孝道一直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骨子里,血液里,灵魂里,是我们心中道德的最低标准。

孝的原始意义:人们要不断的和大自然进行斗争,为了避免出现伤亡,为了祈求平安,进行的一种尊敬祖先的一种祭祀活动。

西周:奉养父母。

春秋战国:礼乐崩坏,伦常大乱。孔子认为孝是众多品德的根本,是宗法道德的基础。孟子又进一步强调,让尊敬长辈,孝敬父母成为了人生中的一件大事。

秦汉:汉朝是第一个推行“以孝治国”的朝代。汉朝把孝的有关书籍都列为了学校必须要学习的课本。

宋元明清:将孝推行到了极致,以至于变成的非常畸形,非常的极端,愚昧。宋朝理学家的解释让所有的人认为:1.孝其实是与生俱来的,儿孙孝自己的长辈是必须的,是不能够违背的。2.孝必须是专一的绝对的,要无条件地服从。孝成为了君主专制,父权独裁的工具。

近代:随着人权思想开始进入和西方文化不断的冲击,人们开始反思到底该如何行孝。质疑孝的专治,愚昧,让民主、自由开始慢慢的被人们所接受。出现了新的孝来引导人们时代意识,让许多人都冲破了对家庭的牢笼,让大众可以为民族尽大孝。

三、孝的作用

1.促进国家的和谐,人与人之间的关系。(孝敬长辈的感天动地)

2.处理家庭亲子关系,可以解决养老问题,形成尊老爱幼的风尚。

3.提高现代人们的道德素质,让人们之间的人际关系更加的和谐,更加的稳定社会。

4.但是不能全部遵循古时候的绝对服从家庭,不能够没有原则,是会违背初心的。

古时候的孝大部分是不符合现代的意义,必须要跟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更新理念,适应现在时代的发展,积极弘扬有好处的部分,抵制坏的,使其能够为我们现在的发展不断的提供新动力。

四、如何看待孝

孝文化,永远都不会过时

“孝”是一种变态的共生吗?当今社会,大多数家庭人口的“421”倒金字塔结构,使得子女在赡养父母的问题上常常有心无力,老而无养,养而不敬的现象屡见不鲜。不少子女在老人还有一点利用价值时,一味索要,无度“啃老”。,也存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家庭以孝道绑架彼此,父母在婚姻、从业等方面诸多干涉子女,导致很多原生家庭问题。曾经风光无限的传统孝道,如今已是面目全非,只是靠着历史的惯性而踉跄而行。但这是因为孝的原因吗?

个人认为不是的,只是巨婴心态下寻求的一种慰藉罢了。孝道并不应该影响一颗独立的灵魂。孝道文化仍然有其存在的理由。一是情感基础,对这些曾经给自己以“身体发肤”,并为后代耗尽生命能量的至亲,予以养敬,是应尽的责任和义务。二是群众基础,古往今来,孝道文化在国人的心中,具有最重的分量。中国“人不能不讲孝,千千万万的老百姓笃认孝理,愿当孝子,中华民族就是讲孝的民族。”三是法律层面上,国家也规定了子女有着赡养父母的义务。

当代社会,子女如何做,做到什么程度才算是“孝”呢?

儿女过好自己的生活、不让父母担忧就是“孝”。当代老人的观念带有当下时代的特征,但其基本精神,则与古代孝道是一致的。

“居家养老”是孝在当下的写照。家庭在中国人的生命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。对于老人来说,家这个“血缘共同体”里有他奋斗的成果,是他“安身立命”的精神家园,承载着他全部的期盼和希望。当老人日渐衰老,从天伦之乐中感受到血脉延续、生命的不朽。

家庭养老传统是在两千多年的实践中形成的中国人独有的逻辑模式,“父母在家就在”“回家过大年”是子女对家的眷念,家庭养老仍然是深受老年人喜爱的养老模式。

我们的社会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,在家庭层面孝敬父母的德行不会变,在社会层面尊尊敬长的责任不会变,在国家层面爱国报效的义务不会变。

你是怎么对你的父母尽孝的?打个电话?送个礼物?孝心从来不等待,别让等待变成遗憾。

要持之以恒传播孝道

“孝”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的核心价值。我们要持之以恒,一直做下去,它归根到底是我们民族的利益。

孝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源泉和宝贵资源。哪有无源之水,哪有无根之木?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,不能没有孝道这个万丈深根。

怎么办?

1.从小抓起,传承下去。

2.抓好家教、逐步养成。(家风、家教、家训)

3.讲好故事、生动传扬。(讲好中国故事:山西有个孟佩杰,第四届道德模范,背着养母上大学)

4.多讲孝心、促进养老。(知行统一)

关于孝道

“身体发肤,受之父母,不得毁伤”是古人对父母给予生命的感恩;

“晨省昏定,早晚行礼”是古人尊敬父母的日常;

“丁忧期间,居丧三年”是古人缅怀父母的恪守。

然而,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,这份感恩之情,这些略带繁琐的日常,这种近乎不近人情的恪守似乎成为过去式了,青年们为生活奔波、为自身发展奋斗、为祖国的建设出力,他们的生活融入到社会发展的洪流中滚滚向前。所以,许多孝道习俗的减少也有其客观原因。

父母们也随着时代的潮流做着相应的改变。以前,老人们信奉“养儿防老”,安于接受儿女的侍奉;现在,更多的父母愿意相信“生儿育女,是为了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”“生孩子,是用别人的生命来完整自己生命的”等观点。

孝道,是做人的根本

天寒地冻, 挡不住上亿人回家过年的脚步。无论路途多远,无论挣钱多少,都要赶在年三十与父母团聚。这匆匆的行程,是孝道。

孝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标尺。这不仅仅是个人的道德行为,不仅仅是个人的家事,也是为人应对社会承担的一份责任。作为普通人,孝敬父母,是反哺之孝,是天经地义之事;孝敬公婆,是亲情之孝,是兴家为媳之道;孝敬他人,是社会大孝,是立德行善之举。

父母在做,儿女在学。父母是儿女的第一任老师, 既要教育儿女成才,更要教育儿女做人。孝道是人道的根本,是做人的第一步。可在现实生活中,有的老人尽管膝下儿孙满堂,却没有人愿意赡养,最后竟要通过司法途径向儿女讨要生活费。对这样的儿女,就是要公开曝光,让他(她)颜面扫地,乃至受到法律的制裁!

孝老、尊老、敬老,很多时候只在一举手一投足之间。行孝不在时间早、工作忙,关键在是否“为”,待到“子欲养而亲不待”时,肠子悔青却无后悔之药。

孝文化名言

1.无父无君,是禽兽也。——孟子

2.孝子不谀其亲,忠臣不谄其君,臣子之盛也。——庄子

3.天地之性,人为贵;人之行,莫大于孝,孝莫大于严父。——《孝经·圣至章》

4.先王以孝,以顺天下。——《论语》

5.老吾老,以及人之老;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。——孟子

6.父母者,人之本也。——司马迁

7.事亲以敬,美过三牲。——挚虞

8.谁言寸草心,报得三春晖。——孟郊

9.慈孝之心,人皆有之。——苏辙

10.孝有三:大尊尊亲,其次弗辱,其下能养。——《礼记》

12.惟孝顺父母,可以解忧。——孟子

13.父子有亲,君臣有义,夫妇有别,长幼有叙,朋友有信。——孟子

14.不得乎亲,不可以为人;不顺乎亲,不可以为子。——孟子

15.凡为父母的,莫不爱其子。——陈宏谋

16.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,虽然还有色有香,却失去了根。——老舍

17.母亲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代替的。——巴金

18.在父母的眼中,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,子女是他理想自我再来一次的机会。——费孝通



【优秀例作】

传孝道精神,弃不当形式

程思慧

尊敬的老师、同学们:

大家好,今天我要表达对传统孝道进行理性的思考。“百善孝为先。”孝道文化犹如一团火,紧紧地将父与子、子与孙等聚合在一起,把炎黄子孙们团结在一起。《论语》《礼记》之类的古代典籍无不强调孝道之重要,它在家庭伦理与社会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,但传统孝道完全适用于现代吗?传统孝道真的完全正确吗?对此,我有自己的看法。

首先,传统孝道并不完全适用到现代社会。“二十四孝”中提到的“刻木求亲”就是最好的证明。丁兰自父母去世后,雕刻一对双亲雕像,凡事皆与木像商议禀告。这在现代看来完全是匪夷所思,不与身边的妻儿商量,而对着一个木像禀告,这样的行为近乎精神不正常。所以,这样偏激的行为,在现代社会是不可思议的。因此,这种尽孝的形式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。父母去世后,因思亲而对着照片祭拜;或者趁父母在世时,多回家看看,多打几个电话问候,多来几个视频对话,都是现代的尽孝形式。

其次,传统孝道的很多方面不是一定是正确的。一些人常常僵化地认为,传统的东西一定是古代先贤们遗留下来的,可以拿来教育后人的好东西。当然,很多的先贤思想都是在历史的淘洗中熠熠生辉,但也有很多是有历史的局限性的。如“二十四孝”中的郭巨,他为省下粮食给母亲吃,便想将自己的儿子埋葬。这样一命抵一命的行为,简直是犯罪。如果郭巨的母亲发现孙子被儿子亲手埋了,她感受到的是孝道的温暖还是人性的冰冷?

另外,传统孝道过分注重“家天下”的思维,也不适于现代社会。在古代,官员若父母去世,便得回家守丧一年,甚至三年。如果放在今天,且不说这影响正常的工作,更不利于丧亲之痛的散化。古孝道过分注重“家事”,从而必然忽视“国事”。如果这种观念放在疫情的当下,又有谁会“逆行而上”?又有谁会“冲锋在前”?又有谁会为了抗疫情而“立身为碑”?

所以,各位同学,因为有孝道,我们才不会忘记我们是来自哪里,我们才不会忘记自己存在的意义与价值。孝道是我们每个人精神的源头之一,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之一,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继承和传承孝道精神,但同时,我们也要立足现实,睁大眼睛,采用拿来主义的方法,取其精华,弃其糟粕,并创新出适当社会发展的新的尽孝形式,这样我们的孝道才能焕发出新的活力!

我的演讲结束,谢谢大家!

尽孝,但不愚孝

朱文清

敬爱的老师、亲爱的同学们:

大家好!今天,我在国旗下讲话的内容是“尽孝,但不愚孝”。

《孝经》有言:“夫孝者,天之经也,地之义也,人之本也。”意思是孝道是符合天地之义、人伦常理的。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孝道。自古就是舜因孝而感动天地,汉文帝侍母尝汤等脍炙人口的故事流传至今。“善事父母为孝”,然而,我想说的是,时代在发展,孝不能一成不变,更何况古人所追求的孝道也在它的历史局限性。

我们都知道,《孔雀东南飞》讲述的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,但又何尝不是一个被孝所束缚的悲剧呢?因为孝,焦仲聊不敢违背母亲之意,只能放弃自己与刘兰芝的爱情;也是因为孝,焦刘两人最后只能以“举身赴清池,自挂东南枝”的形式忠贞于爱情。“二十四孝”中的郭巨,因贫困,埋儿奉母,一句“母亲不可再有,儿子没了可以再生”,只见其因孝而大脑变得“空空如也”,连基本的人性都没有了,这种情况在古代被称赞,可能有其历史的原因,但在现在看来是极其荒谬的事。历史上这样的愚孝故事还有很多,光“二十四孝”中就有不少。尽管形式各有不同,但都有一个共同点——尽愚孝。愚孝不是真正的孝道,而是一种不知分辨的盲目行为,或是一种为博关注的哗众取宠,都是不合常情的不可取行为。

对于尽孝的形式,孔子认为,若父母有错,应委婉劝阻,仍要恭敬,虽然忧愁而无怨恨。的确,父母于我们有养育之恩,作为子女应懂得知恩图报。如果父母有错,当然要委婉相劝,如果父母不听,我们不仅不能生怨恨,更要讲究劝阻的方法,不能纵容或不管。用现代观点来看,法律是行为的底线,道德是追求的方向。如果父母的过错触犯了法律,就不是孝道的问题了。勿以善小而不为,勿以恶小而为之。每一个大恶,往往都是对小恶视而铸成的大苦果。所以,若父母犯错且一意孤行,采取必要的拯救措施,反而是尽大孝。

时代在变,人也在变,孝道也应与时俱进。如果我们仍是固守着几千年不变的孝道,无疑是墨守成规,胶柱鼓瑟;而传统的孝道精神也必须吸收新的内容,才能焕发新的生命力。同学们,我们是新时代孝道精神的继承者,让我们一起用自己的行动让孝道精神增添光彩。

我的演讲结束,谢谢大家!


本文标签: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