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千三百年前,一个清瘦老人,仰望苍天,他在忧虑他那摇摇欲坠的国家,当传来国都郢城被攻陷的消息后,他徘徊在汩罗江边,愤怒,哀伤,最后吟诵着“世人皆醉我独醒”,带着满腔的悲愤抱石沉入江中。南朝•梁文学家吴钧《续齐偕记》记载:“屈原五月五日投泊罗而死,楚人哀之,遂以竹筒贮米,投水祭之”。屈原投江后,人们怕鱼蟹吃掉屈原的遗体,把鸡蛋和竹叶、苇叶包裹糯米外缠彩丝投入江中喂饱鱼蟹,划舟打捞屈原的尸骨,用雄黄驱赶蛟龙水兽。这个习俗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,演变成了插艾草、吃粽子、赛龙舟、饮雄黄酒等端午习俗。
关于端午节,儿时常会哼儿歌:五月五,买条黄鱼过端午;插艾叶,挂香囊,还有鸡蛋和鸭蛋;吃粽子,撒白糖,去看龙舟喜洋洋。至今,每当端午节时,这首儿歌总在我耳畔索绕。
端午节前夕,母亲总会买来艾叶和菖蒲挂在门上和插在屋窗口的地方,菖蒲和艾草的清香味儿很醒脑,十分好闻,我总会走近,用鼻子多吸几下,悠悠的清凉,好像这种味道会透进全身的血液里去似的。大人们说,艾草能避各种邪气,菖蒲是古代老祖宗留下的“斩妖剑”。后来从老师那儿才知道,原来唐代的魏征梦中得到蛟龙剑,用的就是菖蒲。相传从那以后,各种瘟神恶鬼妖魔邪怪,见了菖蒲就害怕。所以端午家家都有插菖蒲的习惯。
端午节前夕,家家开始用芦叶、糯米包粽子。种类有:肉粽、赤豆粽、红枣粽、白米粽等。形状有:三角粽、小脚粽、方粽等。乡下人用灶烧,城镇人用钢铝锅在煤球炉上煮,方法都是先用大火烧开,然后用文火慢慢闷熟。在煮粽时,还要放上鸡蛋和鸭蛋,这样煮熟的蛋就有清香。
端午节的早晨,粽子和蛋先要敬灶神,然后才能自己吃。记得儿时,先把粽子吃下解饿,蛋可舍不得吃,留着去学校斗蛋。斗蛋的游戏很好玩,有的孩子不懂斗蛋的方法,总是用大的一面与我斗,结果总是失败。原因很简单,煮熟的蛋大的后面有空间,而尖的部位是实心的,所以两个鸡蛋碰在一起,蛋后部位总是被击碎。
端午节的午饭后,家长都给自家的孩子带上香囊,在手腕上扣上五颜六色的丝线。香囊就是用艾草、雄黄、棉花等做成的。记得母亲用各种花布头剪成正方形两块,对角折叠好,用彩线缝在一起,再用各种颜色的毛线在下面做须须,挂在脖子上,既香又漂亮。母亲常说:“这香囊也是避邪的,还可以防毒虫和蛇。”端午节期间,家家会泡些雄黄酒,用于涂抹在孩子的鼻孔、耳眼旁边,也是用来驱赶毒昆虫毒蛇的,孩子们抹了雄黄,一年四季的毒虫就不会躲到身上咬人,这些都是我们儿时的安全保护神。
端午节留在我心灵中最深的是老师讲的与端午有关的故事,屈原诗人是怎样去跳汨罗江的?伍子胥怎样为忠囯舍身忘己的?曹娥是怎样成为一名孝女的……
端午节是民间习俗,随着时间的流逝,一些地方开始在现代的声韵中逐渐消失。但是端午的民俗文化传统永远不会消失,端午节的爱国精神是永恒的。自2008年起端午节已被国家正式列入法定节假日,这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,而且也极大地唤发起了人们爱国主义的热情。
端午节,人们家家插艾草、吃粽子,祭奠和铭记屈原,弘扬天地间的浩然正气,表达胸中对正义的不懈追求。习俗也好,精神也罢,当一种精神潜移默化成为民族的传统,对精神信仰的追求通过日常的风俗习惯来点滴呈现的时候,这种精神已经植入这个民族的血脉,深入骨髓。当我们国人把爱国情怀化为行动的时候,中国人民就是不可战胜的!
历史深刻表明,家囯情怀、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、民族魂,是激励我们阔步前行的民族精神,自古以来就是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,去不掉,打不破,灭不了。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听党的话,跟党走,胸怀忧国忧民之心、爱国爱民之情,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,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,奏响浩气长存的爱国主义壮歌,我们就能战胜美国政客的强权政治霸凌行为,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和惊涛骇浪。
端午节———永恒的爱国情怀!